发展之路

音乐学院院史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9日 15:13 发布者: 陈璨

音乐学院前身为德州学院音乐系,2013年5月更名为德州学院音乐学院,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张国庆(1999.6-2013.5)任音乐系主任,高奎玉(2002.5-2013.5)任系副主任,于雅歌(2000.12-2013.5)任音乐系党总支书记,田屹(2002.5-2013.5)任系副书记。2013年5月音乐学院成立,张国庆(2013.5-2016.9)任学院院长,高奎玉(2013.5-2018.5)任学院副院长,于雅歌(2013.5-2017.11)任学院党总支书记,田屹(2013.5-2016.9)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后经处级干部换届调整,田屹(2016.9-)任学院院长,段文(2018.5-)任学院副院长,高莉(2018.1-2020.7)任学院党总支书记,刘志华(2020.7-)任学院党总支书记,贺昱(2018.5-)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2011年以来,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提升,为地域音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做出积极贡献。

10年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院在改革创新中发展。

加强专业建设,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布局。2010年面向山西省招生;2011年恢复河北省招生;2014年停止招收专科专业;2016年面向贵州省招生,仅一届;2018年招收山东省属公费师范生,当年招生15人。截至2020年9月,学院设有音乐学(师范类)、音乐表演(非师范类)两个本科专业,在校生842人,来自山东、河北、湖南、山西4个省市。

2013年6月,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对原教研室结构进行调整,采取“分系管理,人员共用”的原则,改设音乐学系、音乐表演系、音乐实践教学中心。

以学科建设促发展,注重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教师教科研水平稳步提升。学院现有教职工48人(专任教师41人),其中正教授3人、副教授18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2%;博士6人、硕士35人,博士、硕士学历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85.4%。现有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德州市首届文化名家1人、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库1人、德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德州市优秀青年文明工作者1人、校级实践教学名师1人、校级中青年教学骨干7人。2018年,聘中国音乐评论协会秘书长名言教授为德州学院“天衢英才”特聘教授。

学院重视地方性音乐文化资源优势,以学科建设促发展,以教科研发展促教学,优化课程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职能,逐步形成科研、教学、艺术实践、服务地方一体化的教育发展模式。2011年,成立德州地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地域音乐文化”获批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学科; 2013年,成立国家级非遗项目“一勾勾”剧团、省级非遗项目“李氏”陶埙工作室;2017年,1人获批德州市“李氏陶埙非遗传承人”称号、2019年,1人获批德州市“河南坠子非遗传承人”称号;在德州市所属县市建立“民间音乐采风基地”6所;获批2019年度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20年,音乐学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中国传统音乐》、《多声部分析与习作》两门课程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学院教师先后在《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及普通本科院校学报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cssci 8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篇;承担省、市级教科研课题52项,其中省部级课题3项;教科研获奖114项;出版专著8部,主编和参编教材14部;国家级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9项;校级精品课程14门;校级以上教学比赛获奖28人次,其中1人次获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人次获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1人次参加山东省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比赛二等奖;教师参加省级专业比赛获奖30余项,其中获山东省教育厅音乐师生基本功比赛一等奖5项。《地方戏曲传承模式研究》获批2012年度山东省教育厅课题、《地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机制研究》获批2013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鲁北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创新与实践》获2013年山东省首届文化创新奖;管弦乐作品《弦乐四重奏》获2014年度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二等奖;《国家与民间戏曲互动关系研究》获批2016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鲁北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保护与实践研究》获批2016年度山东省社科联专项课题;《保护与传承蹦鼓舞,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获2020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

以评促建,不断梳理专业实践育人目标,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19年通过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复审检查。学校不断加大教育教学经费投入,学院教学设施日益完善。拥有0.6万平方米的独立教学楼,其中含多媒体教室2个、舞蹈教室3个、电钢琴教室3个、MIDI音乐制作教室2个、双钢琴教室1个、图书资料室1个以及教学用琴房200间(钢琴琴房150间、器乐琴房50间)。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占地面积0.15万平方米、拥有513个观众座席的音乐厅,得以持续更新先进的灯光音响设备,成为学院开展舞台艺术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

学院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实践育人”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复合型、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规范教学管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水平。2012年获批校级音乐专业实践育人大平台项目;签约校外实习实践基地38所;参与中小学支教500余人次;参与校外艺术辅导、社区艺术实践、各级慰问演出等活动百余场;举行高雅艺术宣讲50余场;完成各类舞台实践活动300余场;参与中宣部、团省委、德州市等大型演出120余场。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先后成立合唱团、舞蹈团、民乐团、军乐团等大学生艺术团体,其中,“德之声”合唱团、“德之韵”民族管弦乐团为省教育厅高雅音乐进校园签约团体,致力于中外经典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自2013年开始,每年在省内高校巡演2-3场,省内青年学子受众人数达2万余人。

学院在校生参与各类大学生科技文化专业竞赛,获奖700余项,其中,国家级获奖22项。学生作品获教育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电脑音乐制作)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获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数字音乐创意)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德之声”合唱团获教育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国家级二等奖1项;一勾勾剧目《姊妹易嫁》选段获教育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国家级二等奖1项。

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树品牌出精品,初见成效。学院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战略,以专业优势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逐步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服务地方精品项目。先后成立了科研服务团队、艺术展演团队、音乐知识宣讲团队、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团队,服务于德州市及周边地区。曾参与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激情广场》等大型文艺栏目在德州的文艺演出;参加德州市委、市政府各类大型文艺演出40场;走进社区、走入乡村进行艺术展演、艺术讲座、辅导排练等服务百余场。2019年7月起,开展“服务新农村,唱响新中国”活动,先后走入陵城区后王庄村、芦家坊村等乡村,在丰富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切实发挥了高校优势,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学院先后多次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聘请8名国内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12名骨干教师赴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院校访学,近60人次参与北京国际教育大会、中国传统音乐年会、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年会、全国高等院校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北京国际钢琴音乐节、上海音乐学院国际钢琴大师班、日本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交流活动。曾邀请著名钢琴家石叔诚、声乐教育家石惟正、赵登营、音乐教育理论家蔡梦、美国小提琴家Kaien,钢琴家Rojer夫妇、英国小提琴家乔治·哈拉威姿卡、希腊钢琴家西奥多西娅·恩托库等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到访音乐学院,开展学术交流。

学院注重对外艺术交流活动,自2013年起,连续举办七届教育部俄罗斯艺术大师班,先后邀请俄罗斯柴可夫音乐学院米舒宁·伊万博士、俄罗斯著名钢琴家尤里·吉杰恩科教授、莫斯科格涅辛音乐学院吉安娜·吉杰恩科女士、俄罗斯歌唱家巴普洛娃·玛丽亚女士、俄罗斯芭蕾舞艺术家普罗科菲耶娃•伊琳娜女士来学校交流指导。曾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肖洛霍夫开放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韩国中东大学、意大利“静·思”现代舞团等国外高校及艺术团体广泛开展艺术交流与合作,学院国际交流水平得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