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题库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1日 16:58 发布者: 段文

1.什么是师范类专业认证?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过程,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认证的核心是保证师范生毕业时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标准要求,目的是推动师范类专业注重内涵建设,聚焦师范生能力培养。改革培养体制机制,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

2.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核心要义,贯穿师范类专业认证全过程。

1)学生中心(Student-Centered,SC):强调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要求遵循师范生成才成长规律,以师范生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和安排教学活动,并将师范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2)产出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聚焦师范生受教育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强调明确学习产出标准,对接社会需求,以师范生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持续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强调聚焦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教学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

3.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强调在工作中遵循统一体系、省部协同、高校主责、多维评价原则。

1)统一体系原则:发布国家认证标准,实施整体规划,开展机构资质认定,规范认证程序,严格结论审议,构建统一认证体系,确保认证过程的规范性及认证结论的一致性。

2)省部协同原则: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专业化教育评估机构的作用,形成整体设计、有效衔接、分工明确、分批实施的协同机制,确保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有序开展。

3)高校主责原则:明确高校专业建设的主体责任,引导高校积极开展专业自评,推动建立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4)多维评价原则:采取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在线监测与进校考查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多维度、多视角监测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状况。

4.师范类专业认证有什么基本特征?

答: (1)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相结合。

2)统一体系与特色发展相结合。

3)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4)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

5)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

5.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组织体系和职责分工是什么?

:负责师范类专业认证组织管理与具体实施的机构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评估机构和认证专家组织,三者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

6.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是什么?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由中学教育认证标准、小学教育认证标准、学前教育认证标准三类三级构成,三类之间根据同学段特点各有差异,三级之间相互衔接,逐级递进。

第一级:国家对师范类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

第二级:国家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

第三级:国家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卓越要求。

7.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发展”这一个指标项上,也体现在其他七个指标项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要求师范类专业把培养目标和全体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作为评价的核心;培养目标应该围绕师范生毕业时的要求以及毕业后一段时间所具备的从教能力设定;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方面的建设均要以有利于师范生达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各种质量保障制度和措施的目的是推进师范类专业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最终目的是保证师范生培养质量满足从教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8.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产出导向的?

:以产出为导向,就是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关注师范毕业生“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而非仅仅是“教师教了什么”。要求专业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思路,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出发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采用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配置足够的软硬件资源,要求每个教师明确自己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责任,最终通过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定期评价和持续改进,保证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的达成。

9.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持续改进的?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要求专业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认证标准指标内容贯穿了质量持续改进理念,强调聚焦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人才培养工作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方面,设置了独立的“质量保障”指标,从保障体系、内部监控、外部评价、持续改进四个方面对“评价培养目标是否达成以及持续改进”提出要求。

另一方面,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设置“评价”二级指标,在“师资队伍”部分设置“持续发展”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有的各种机制、制度和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执行、跟踪、评价与改进。

10.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强调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其所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能够持续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成为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评判指标之一。

因此,认证标准在“质量保障”指标项中,专门设有“外部评价”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它是师范类专业收集信息,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价的必要渠道,也是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方面开展持续改进工作的重要基础。

11.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师范类专业认证根据第一、二、三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组织实施方式,设置了相应的认证工作程序。

第一级采取网络平台数据采集方式,对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信息进行常态化监测。

第二、三级采取专家进校考查方式,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周期性认证,认证程序包括申请与受理、专业自评、材料审核、现场考查、结论审议、结论审定、整改提高7个阶段。

12.学校申请师范类专业认证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评建准备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础工作,原则上参评高校至少在提交认证申请前1年开始评建准备,主要任务是比照认证标准,找出自身存在问题与差距,逐步改进提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学校层面: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认证理念推动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引导师范类专业聚焦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培养,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开展广泛宣传;建立评建保障机制。

专业层面:对照认证标准开展自查,总结取得成效,梳理问题与不足,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改进。其中,重点工作是重新审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建立基于产出的质量评价机制,整理教学档案与佐证材料。

教师层面:认真学习充分理解认证理念与认证标准,将认证理念和认证标准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3.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参评专业“说”“做”“证”必须达成一致?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种举证式认证,现场考查专家组主要是通过参评专业的“说”、“做”、“证”三个环节,来查证和判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是否达到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并给出认证结论。

所谓“说”,即“自己是怎么说的”,参评专业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

“做”即“自己是怎么做的”,参评专业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所实施的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与形成性评价的措施与做法。

“证”即“证明自己所说和所做的”,参评专业要为证明自身达到标准要求,逐项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因此,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参评专业的“说”、“做”、“证” 必须达成一致。

14.第二级认证考查具体包括哪些指标?

答: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8个一级指标和39个二级指标。

15.认证考查的“五个度”具体指什么?

答:(1)培养效果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2)专业定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3)师资及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

4)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5)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16.认证的结论和周期?

答:认证结论分“通过,有效期6年”“有条件通过,有效期6年”“不通过”三种。

17.认证结论有什么用途?

答:通过二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可由高校自行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工作。高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要求,建立以实习计划、实习教案、听课评课记录、实习总结与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档案袋,通过严格程序组织认定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视同面试合格。

通过三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可由高校自行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和面试工作。

师范类专业认证结果将为政府、高校、社会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用人单位招聘、高考志愿填报等方面提供服务和决策参考。

18.师范类专业认证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培养目标的内容包括服务面向、服务定位和人才规格等内容。要对师范生毕业5年左右的具体能力和表现有清晰的表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要求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19.我校历史沿革如何?

答:学校始建于1971年,历经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德州高等专科学校、德州学院三个时期。1971年5月,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在“文革”中诞生,经历了启程的步履维艰,在规范和超越之中不断发展壮大。1997年3月,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德州教育学院、德州市直业余大学三校合并办学,组建德州高等专科学校,开启了综合性办学之路。1999年以来,又先后并入了5所职业院校,应用型的办学特色更加凸显。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本科层次的德州学院,标志着学校从普通专科学校向综合性普通本科大学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德州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06年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首批、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被山东省教育厅和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一批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获批“十三五”首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我校的办学特色是什么?

答:德州学院办学目标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定位为根植德州,面向山东,融入京津冀。

21.我校的校训和师范精神是什么?

答:校训:崇德启智、励志博学;师范精神:学生中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2.我校占地面积是多少?

答:2021亩,建筑面积68.2万平方米。

23.我校现有多少专业?

答: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培养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现有69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4个,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有山东省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19个,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试点专业、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等8个,先后获得省教学成果奖20余项。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特等奖1项,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学校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获批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公益性创业平台“七点创业谷”获批德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近5年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共获得国家级奖励4000余项。

24.我校师资力量如何?

答:学校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天衢英才”工程,引育并举不断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000余人,教授125人,副教授501人,兼职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12名。拥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5人;“泰山学者”、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省突出贡献科学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教学名师等25人。德州市突出贡献专家、市现代产业首席专家、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市文化名家等46人。

25.我校教育教学情况如何?

答:学校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一流本科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有山东省特色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4个、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项、省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精品课程3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84项、省级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31项、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省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中我校教师荣获特等奖。在“2012-2019年全国高校教师教学竞赛状态数据”排名中,我校位居全国新建本科高校第1位,全国普通高校103位,全国综合类院校第21位。

26.我校的办学定位是什么?

答:德州学院办学目标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27.我校师范类专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是什么?

答:坚持课程体系符合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要求,在此基础上向第三级逐步迈进提升。坚持“产出导向”,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坚持以“认证促建、认证促改、认证促管、认证和建设相结合、重在建设”的专业建设规划方针。

28.我校专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何?

答:学校、学院重视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学校统筹建设实验实训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实训、远程见习等实践教学需要,为师范生教学能力的达成搭建平台。

29.我校各专业资助体系建设情况如何?

答:出台了《德州学院国家助学金管理实施办法(修订)》《德州学院国家奖学金 国家励志奖学金 省政奖学金 省政府励志奖学金管理实施办法》《德州学院“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评选办法》《德州学院学生奖学金评定管理条例》《德州学院优秀大学生奖学金评选方法》,健全奖、助、贷、补、减体系。

30.学校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质量保障得?

答:一是学校的教务系统管理平台,对教学的规范运行进行监测,如教师的上课信息、申请调停课、教室借用、学生课程考核信息、学生评教、教师同行评价等。二是学校的智慧校园平台,对教师的外出等实施监测。三是学院的智能化钢琴练习平台,对于学生的课下练习进行时时进行监控。四是智慧终端教室,与基地幼儿园相连接,并远程监测学生实习行为。五是通过智慧树在线课程的建设,可以充分运用线上教学的优势,能够保障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还有校友邦实践平台等。

31.本专业近五年教学成果获奖情况如何?

答:近5年来,专业教师基于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获批教学改革课题13项,其中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出版教材7部,发表教学论文15篇,其中核心期刊1篇,获教学成果奖15项。

32.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如何?

答: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教育部俄罗斯艺术大师班,让学生接受国际优秀文化的熏陶;组织学生参与学校举办的各项国际交流项目的志愿服务工作,注重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

33.学院与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答:学校建立起由党委统一领导,教师发展中心统筹协调,二级党组织发挥主体作用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

34.培养目标如何体现所在学校的办学定位?

答:学校办学目标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为“根植德州,面向山东,融入京津冀”。

学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在本专业目标中的具体化:“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体现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在幼儿园等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创新性专业化教师”。“服务区域发展”体现为“扎根鲁西北、面向山东省、融入京津冀”,与学校的服务面向基本一致。

35.培养目标的内涵需要反映师范生毕业几年的专业发展预期?

答:5 年左右。

36.培养目标的内涵是什么?

答:毕业后五年的预期目标:

①热爱教育事业,坚守(乡村)教育岗位,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展现职业道德形象,彰显教育情怀。

②熟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以专业理论为指导,灵活地设计和实施保教活动, 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③胜任班级管理工作,创设良好班级环境;充分利用各种(乡村)教育资源和教育契机促进幼儿发展,得到幼儿的喜爱、家长的认可。

具有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学习、反思、研究,积极进行教育实践改革;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成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成员。

37.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中学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维度

监测指标

参考标准

课程与教学

1

教师教育课程学分

必修课≥10学分

总学分≥14学分

2

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10%

3

学科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50%

合作与实践

4

教育实践时间 

≥18周

5

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基地数比例

≤20:1

师资

队伍

6

生师比

≤18:1

7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

8

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学校平均水平

9

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60%

10

中学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

≥20%

支持

条件

11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

≥13%

12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学校平均水平

13

生均教育实践经费

≥学校平均水平

14

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

≥30册

每6个实习生配备中学学科教材≥1套

15

微格教学、语言技能、书写技能、学科实验教学实训室等教学设施


38.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中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培养目标

1.1 [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 [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39.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中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毕业要求

专业应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n 践行师德

2.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n 学会教学

2.3 [学科素养] 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4 [教学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n 学会育人

2.5 [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6 [综合育人]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n 学会发展

2.7 [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2.8 [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40.《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中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课程与教学

3.1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3.2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3.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3.4 [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能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养成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3.5 [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41.在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助力学生成长方面做了那些工作?

答:融入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育人理念,构建涵盖学院领导、任课教师、教管人员在内的全员育人工作体系。开展“朋辈导航”、新生入学教育、文明素质养成教育,开展学风考风建设月、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抓师范生的素质养成教育,促学生健康成长。落实班级例会制度,打造“四戒四律”生活,使师范生养成时时遵规守纪、处处言行得体的好习惯。开展榜样工程,在班级中开展“寻找身边好榜样”、“十佳”大学生系列评选等活动,突出榜样的示范性和引领性, 让师范生充分了解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内涵。成立“七彩阳光社团”、志愿服务队等学生组织,发挥学生“三自”作用。

42.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是什么?

答: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质量的常态化监控是通过制度来落实的。关于教学管理制度,如,学校《德州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和《德州学院关于编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中对人才培方案的修订做了说明;学校在《德州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和《德州学院教师课堂教学管理规定》中,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于课程的考查、考试,《德州学院考试管理等规定》、《德州学院课程考核管理办法》等做了明确要求。对于学生的实习与见习,《德州学院实践教学实施意见》、《德州学院实习教学管理办法》、《德州学院师范生实习支教管理办法》等做了明确规定。其它管理制度,不一一列举,详见佐证材料。校院两级制度落实到位,对于制度每一个环节抓实抓细,实施教学通报制度,有效地规范了教学过程。

43我校学院发展状况?

学校坚持以文理为基础,工科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和交叉学科,着力打造师范教育和“健康+”等应用型专业集群,凝练形成特色鲜明、融合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现设有22个学院,3个研究院;有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实验室4个;省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3个;省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1个、省大数据人才创新(实训)基地1个。

44我校国际交流状况?

学校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办学。已与英国、俄罗斯、波兰、韩国等18个国家的70所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文化交流。与俄罗斯科学院联合成立“中俄生物物理前沿交叉联合实验室”,获批药学高端人才培养俄乌白项目;与英国切斯特大学联合成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获批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山东东盟研究中心”;获批“山东省华文教育基地”;获得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资格;与波兰格但斯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是山东省和波兰高校合作的首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45我校为实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目标,有哪些举措?

学校坚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目标,坚持根植德州,面向山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和德州市十大现代产业体系,先后出台《服务德州行动计划》《“对接京津冀,服务示范区”工作意见》《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医养健康研究院”服务乡村振兴;推进地域文化研究传承创新,编辑出版《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丛书》,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与德州市各县市区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共建校企产业学院4个、省级工程实验室3个、博士工作站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