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思想 | 创业基础应该包含一些什么内容?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9日 11:09 发布者:

近来总在思考这个问题,创业管理教材自2008年出版以来,2013年出版了基础版,2016年修订出版第4版, 2017年出版了行动版。依据时间周期,又该修订了。此次对于创业管理教材第5版的修订工作,经过认真思考,我们决定从基础版的修订入手,先修订基础版,再修订全本创业管理教材。努力解决“基础版不够基础”的难题。

第4版及之前的修订工作这样进行。先修订创业管理全本教材,在修订后的全本教材基础上,在内容甚至章节上进行压缩、精简,力争突出基础课程的要求,基础版基本上是全本的压缩和精简版。全本教材始终坚持和保留研究型教材的特点,及时反映创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界的动态;基础版偏重于教学型的教材,追求基础。篇幅上适应每周2学时的教学要求,也呼应教育部关于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课程的号召。行动版是配套教材,是一系列具有迭代性质的团队练习或个人训练。

何谓基础?挺难回答。基础不见得就是简单、篇幅小、容易。工商管理学科由于其实践性、艺术性、交叉性等学科特性,不容易在难度和层次上有明显的区分,但大家又在努力做出区分。以管理学课程为例,本科生开设《管理学概论》或《管理学基础》,研究生开设《管理学研究》,面向博士生开设《高级管理学》,这样在名称上刻意做出区分的例子很普遍。假设一门课程的内容有10点,本科生只讲5点,硕士和博士不断增加内容,显然也不是好办法,甚至不合理。

但又的确需要考虑和讲授创业基础!

这几年中央和各地政府都在大力推动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我理解,指的是创业者队伍大众化,是属性不是数量。据工商总局统计,2015年我国每天新增注册企业1万家,2016年达到1.2万家,2017年达到1.5万家。改革开放40年来,以个体和私营经济为主体的创业活动从无到有,到56789,我国的民营企业近2500万户,它的作用和贡献可以用五个数字来概括,就是“56789”——“5”是民营企业对国家的税收贡献超过50%,“6”是民营企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均超过60%,“7”是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了70%,“8”是提供的城镇就业超过80%,“9”是民营企业对新增就业贡献率达到了90%。创业者群体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边缘群体”到上个世纪末的“精英群体、海归创业者群体”并进一步向大众化群体演变。创业者群体的确大众化了,不再是社会边缘群体或精英这样两极化了,人人都可以创业的时代来临了,但创业者群体在数量上、在占人口的比例数字上,仍然是小众。下面这张图很形象地说明创业者可以大众化、创业可以是普通人开展的职业活动。

既然创业者群体能够大众化,就应该也值得开展普及性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同时又由于创业者在数量上和人口比例上是小众,那就不能讲授只适合于小众的内容。应该讲授基础,围绕基础培训。

1886年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学报上发表了亨利·汤恩的《工程师也是经济学家》一文,强调工程师应该关心经济效益,汤恩呼吁工程师也应该学习经济学。同理,在信息社会的创业时代,自我实现的机会增多,人类从来没有如此方便的条件来实现自己的创造愿望,更多地人掌握创业基础显然是好事。

如何才算基础?大家各自理解,各自探索:

一种做法是介绍创业的关键影响因素、企业的创建与初期生存发展过程中经常面临的一些问题,这种做法主要源于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及其所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该大纲在教学内容上设六部分,分别是创业、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创业者与创业团队,创业机会与创业风险,创业资源,创业计划,以及新企业的开办。这些内容是创业的基础,是针对狭义的创业教育,是较明确的“开店式”“创建企业式”的创业教育。如果我是一位广义创业概念的信奉者,我把开拓新事业、公司创业都认为是创业,并不见得一定要注册公司才叫创业,这些内容有的就不适合我。

这样的探索不仅涉及狭义广义问题,还容易引发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问题。有些做基础科学研究工作的,有些主要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尽管他们的研究成果今后有可能转化为创业项目,但短期与狭义的创业真看不出有什么关联。让他们去学创业基础课程,的确对不上。对此,我想过很多,觉得共性是创新,创新任何学科、任何工作领域都会触及,大众创业强调创业者群体可以大众化,万众创新的万众绝对指的是数量多。我还鼓励同学跨学科交流,了解离自己专业特别远的专业,了解他们如何开展创新,如何追求创新?我自己也身体力行,看历史学的书,找艺术系的教授了解他们如何授课,如何教同学画画?找医学院的教授了解他们如何带领学生实习?

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引领创业!创新的确是基础。但创新一直是人们重视的内容。试想,哪个领域会规避创新呢?创新一直受重视,没有必要因为“双创”政策而重视。结果是,面对“双创”教育的要求,有人就用学科前沿讲座这类课程代替创业创新课程,有人把实验室开放,有的鼓励研究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用创新的办法解决社会需求问题,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侧重于创新,探索开展“双创”教育路径、形式、方法的创新,效果也不错。而且这类探索,不会深入钻研创新理论,那样又不够基础了。把创业基础定位于创新似乎也不够科学。

把企业家精神或者创业精神作为创业创新教育的基础,我倒是很赞成,前提是不能把企业家精神空泛化、教条化、口号化、政治化。2019年1月2日,公众号NET2019在“创业是一种机制”文后推荐了哈佛商业评论公众号的一篇文章“创业精神是一种综合的管理理念”,值得再看看。我呼吁将开设创业基础课程的创业教育深化普及为侧重企业家精神的双创教育。

经过反复思考,比较,结合我们在暑期举办的创业师资训练营等其他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在第5版创业管理基础版的修订工作中,我把基础定位于:改变自我!改变学生和读者的自我认知和心智模式,基于创业的基础知识,结合创业情境的实用/适用工具,树立和强化创业思维,熟悉和深刻理解创业行为逻辑,敢于挑战和超越自我。

后面,我会连续写几篇短文,介绍对一些问题,创业者的认识和处理方式,欢迎大家讨论。相信您的意见和讨论对我们教材修订工作一定有好处,谢谢!